家具城也从以前的两军对垒演变成七军对恃
家具城也从以前的两军对垒演变成七军对恃。总量的缓慢增长与生产销售的成倍增长形成强烈的反差。让家具生产和流通的人士脸上的光芒迅速消失,生产厂家的举步维艰,商家经营面积和租金利润的严重下降成了不争的实事,“利润缩水”成了业内人士常挂在嘴边上的名词。严重的供大于求让消费则有了广阔的选择余地,“买一个茶几等于卖几个电视的童话”仿佛成了往日云烟。缺乏经营无形资产经验的家具行业只能用打折来迎接竞争,来迎合消费者。中国家具的微利时代来临了。许多家具企业已开始在“夯实基础,塑造品牌”上下功夫,用品牌力牵动消费者的眼球。 由于家具行业科技含量和投资规模的局限性,造成行业的“门槛比较低”门外汉很容易成为“门内汉”。又由于办公家具的门类和款式非 常多专利保护比较难给模仿者提供了机会。每年的国际展会和国内展会成了模仿者的课堂。企业拆巨资开发的新产品只要被市场承认就会迅速 的行业化,好产品往往昙花一现。以前,一个畅销产品的生命周期是两到三年,而近期却缩短到了不到半年。市场的同质化让许多大企业苦不 堪言。而消费者在几万平方米的家具商场里被同款式、同颜色、同材料和同价格的家具又弄得眼花缭乱不知所措。同质化的市场渴望着差异化 的良方。
例如北京的一家曲美家具公司率先运用差异化经营战略第一家买断丹麦及设计师汉斯,设计出具有简约风格的丹麦现代生活系列家具。深受中国白领家庭的喜爱。广东的康升家具公司,福建的喜梦宝家具公司也上演着小产品大市场的神话。个性化的产品为他们带来了市场空间, 差异化的经营为他们的发展提供了前提。 中国家协的调查数字显示2000年家具总产值将超过1200亿人民币。比上一年增长15%,出口35、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这一诱人的数字仿佛一个诱人的大蛋糕。让许多业内和业外人士脸上泛着兴奋的光芒。于是,中国的办公家具厂从几年前的3万家骤升到2001年的5万余家,家具经营面积也成倍的增加。广东的家具城近两年经营面积增加了3倍以上。北京家具的经营面积也将从及近饱和的900万平方米扩展到1300万平方米。